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 扎实做好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

日博365备用网址器网站 时间:2015年03月17日 【字体:

——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财政厅厅长  郑建新

 

同志们:

  这次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去年财政工作,科学谋划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思路,研究部署今年全省财政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守盛书记听取了财政工作汇报,家毫省长继去年10月7日、11月20日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相关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后,今天又亲临会议作重要讲话,为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全面总结2014年全省财政工作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省财政运行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遭遇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冲击,经受了财政收入增速超预期放缓的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积极施为,继续保持了全省财政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快报反映,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29.7亿元,同比增长9.4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59.93亿元,同比增长11.28%;上划中央收入1369.77亿元,同比增长6.67%。全省财政支出突破5000亿元,达到5024.55亿元,同比增长7.11%,其中民生支出总额达到3314.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6%。

  (一)财税改革加快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有机结合,研究提出了“1+X”改革思路,明确了改革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总体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上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后将正式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很快将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执行。

  推进预算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实现除涉密部门之外的全覆盖。116项省级专项资金目录清单集中向社会公布,8大类重大民生政策性资金分配结果原文公开,23项重大产业类专项全过程公开。所有市县全部启动预算公开工作。

  提高收入质量。调整收入预算编制办法,收入任务由约束性改为预期性。推动调整政府绩效考核办法,重点考核结构与质量。组织开展收入质量检查,切实治理虚增收入行为。去年,市县收入质量明显改善,6个市州、63个县市区税收占地方收入比重提升,片面追求排名和增幅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整合专项资金。省级专项压减到126个,压减率超过50%,其中一般部门不超过3个,重点部门不超过5个,专项资金集中度明显提高。全面规范专项资金的设置、分配、审批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压缩了资金分配自由裁量权。

  加强债务管理。推动出台了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债务预警机制,严控债务规模,对8个市县实行了黄色预警,对4个市县实行了红色警告。认真开展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工作,强化债务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推动将债务管理纳入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狠抓资金绩效。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省直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绩效评价,开展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试点。强化结果运用,省级年初预算安排压缩了3个立项依据不足、“撒胡椒面”现象严重的专项资金。

  推进PPP工作。争取财政部将我省列为首批试点省份,湘潭经开区污水处理项目入选中央示范项目。省里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管理中心,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项目库,加强了宣传培训。开展示范建设,省级向社会集中推出了首批30个示范项目,总投资额达到583亿元。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试点方案,选择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机关后勤服务、养老服务等7个领域开展试点。

  (二)推动发展成效明显

  稳定财政投资。通过调整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公路、铁路、机场、“两房两棚”、城市污水管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通过提前拨付、国库调度等方式,支持加快重大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扶持产业企业。严格落实各项减税清费政策,营改增范围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顺利启动,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优惠政策力度加大,清理取消规范涉企收费项目深入开展,合计减轻企业负担40多亿元。整合运用各类产业发展资金,通过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工程机械、钢铁、汽车、电子信息等传统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引导采矿、化工等陷入困境产业转产转型。启动实施了第二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引导特色农业、特色制造、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大幅增加科技投入,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动力、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省财政通过股权投入方式,建立了覆盖全省的融资担保体系,帮助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基本完成了上一轮国企改革扫尾工作,支持启动了新一轮国企改革。

  推动两型发展。大力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推进实施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加强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开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重点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节能减排,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唯一一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群,并成功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范围。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在湘江流域43个市县建立了生态奖罚机制。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落后小煤矿关闭整顿。扩大政府两型采购的规模和范围,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

  促进对外开放。支持打造综合保税区、通关口岸、湘品展示、出口基地等基础平台,健全国际国内营销网络,开辟货运班列和航道航线,完善了互联互通的对外联络体系。积极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标准厂房建设,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加工贸易集群发展。加强国际国内财金合作,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开展了高层次、高频率交流,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湘电新能源风电场项目实现基金贷款大项目突破。

  (三)保障民生更加有力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支持公办民办并举,多渠道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落实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普通中小学、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以及城区学校免学杂费补助标准,启动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继续实施运行保障、条件改善、扩容改造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等重点工程,改善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方式,对省属高校经常性财政拨款实行因素分配办法,并继续提高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出台研究生助学金奖学金政策,实现了资助制度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扩大养老保险费率过渡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提高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以及优抚对象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合并,居民、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对接。支持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积极筹集资金,为中小学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乡村医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巩固了基层医改成果。推动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支持重大疾病防治和救助。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扩大了试点范围。严格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保障了计划生育对象权益。推进食品药品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协调做好人员、资产和经费划转工作。

  推进精准扶贫。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为主战场,精准定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连片开发,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支持出台罗霄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了片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人才津贴制度。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完善水库移民扶持政策,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前完成了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

  (四)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开展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和特色园区建设试点,突出扶持水稻、油茶、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继续推进粮油千亿产业工程,探索组建粮油产业基金,支持粮油产业优化升级。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覆盖范围,增加特色险种,完善服务体系,帮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各项种粮补贴政策,改进补贴计算办法,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监测,提高了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启动长株潭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工作,稻谷镉含量达标比例大幅提高。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了农村环境。支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保护了青山绿水。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水利投入,继续支持小农水重点县和“五小水利”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涔天河水库扩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了农田单产能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耕地灾毁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帮助解决了500多万农民的生活问题。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扩大集中连村建设范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支持传统村落保护。支持推进新一轮并乡(镇)合村试点,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提高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标准,支持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高了乡村治理能力。启动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农各项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推进财政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出台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等一批重要财政法律法规制度。完善非税收入征管办法,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同步更新非税收入项目库,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从严控制行政成本,修订出台新的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6个管理办法,构建了规范公务支出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明确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规范了省直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积极嵌入业务流程,开展预算同步监督,抓好重大专项和会计监督检查,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财政资金“防火墙”更加坚实。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电子化管理改革试点,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加强国库现金管理,提高了国库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省直机关实现与长沙市同城同待遇,市县机关单位第三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全面完成。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强化行业监管,增强了会计在维护财经秩序中的基础作用。理顺投资评审职能,扩大评审范围,全年全省完成投资评审金额1769亿元,审减率达17.1%。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简化采购程序,完善了采购机制。构建财政内网云平台,提升了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此外,全省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深入开展,财政部门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创新,财政科研、宣传信息、内部管理、后勤保障、老干部服务等取得明显成绩,厅归口管理公司改革重组顺利实施,主营业务更加明晰,为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市县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工作中涌现了不少亮点。例如,长沙市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株洲市设立规模达5亿元的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怀化市明确了财政一揽子改革方案,常德市、永州市、湘西州加大了预算公开力度,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完善了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娄底市、张家界市加大了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益阳市扎实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郴州市建立“管评分离、编审合一”的财政投资评审模式,岳阳市推行“统一建库、联网共享、管用分离、随机抽取”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浏阳市建立专项资金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公开公示制度,攸县积极探索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新模式,宜章县完善了财政内控联动机制,等等。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得益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全省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财政厅党组,向全省财政干部职工和财务会计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运行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收明显放缓,支出刚性持续攀升,财政管理不够规范,债务规模继续膨胀,财税改革阻力不小,等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二、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思路

  认清形势、研判走势、把握大势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守盛书记结合湖南实际,就我省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具体阐述,提出要把新常态作为谋划部署经济工作的新前提,准确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新要求、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全面落实新常态提出的新目标;家毫省长强调要更加注重发现、捕捉、把握新机遇,坚决破除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促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快向新常态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指针。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推动财政科学发展。

  (一)财政收入步入中低速增长新区间,要扭转思维定势,科学应对。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的增长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从我省的情况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增速下降并不等于经济完全失速,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是财政收入继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但要长期保持过去10%以上的高增速已十分困难。总的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财政收入保持个位数中低速增长将明朗化、常态化,个别地方甚至可能出现增长停滞或负增长。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主动调整思路,积极做好新常态下的收入工作。

  一是努力克服两种思想误区。既要坚决克服速度情结、排位意识,摈弃收入年年惯性高增长、收入任务只能上不能下的传统思维,又要坚决克服对收入下滑无动于衷、心安理得、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的思想。特别是要看到,我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要弥补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历史欠账、满足不断攀升的刚性支出需求,需要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不能因为困难多、压力大而放任财政收入失控下滑。

  二是实事求是确定收入目标。不能再沿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年年加码的老方式,而是要全面考量区域税源实际和各种政策性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确定收入目标。收入任务目标设置要弹性化、区间化,由约束性转为预期性,既积极稳妥,又留有余地。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我们必须坚决落实。

  三是毫不放松抓好收入质量。收入质量不高是长期以来我省财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历史情况看,越是经济放缓、收入下滑时期,就越容易出现收过头税、空转、混库等虚增收入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使我省在争取中央转移支付支持上受到影响。省委、省政府对收入质量问题高度重视,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提高收入质量。去年,省里对部分非税收入异常增长的市县采取了制约措施,今后省财政还将进一步完善财力分配与收入质量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市县挤干水分,做实收入。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履行好职责,坚决遏制组织收入过程中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等短期行为。

  四是坚持不懈涵养可持续财源。支持经济发展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能再走过去重投入、轻产出的老路。我省的宏观税负近几年基本处在12-15%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充分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与引导功能,更多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稳定的优质财源,不断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财政支出面临不断攀升新难题,要创新理财方式,合理满足各方需求。在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刚性增长态势,而且支出结构僵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增财力有限与增支因素较多的矛盾叠加,各级财政自我平衡的压力很大。具体来看,当前财政面临三个突出的增支因素:一是稳增长的需要。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不论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还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二是惠民生的需要。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等一大批民生政策将继续扩面提标,需要增加投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推改革的需要。今年各项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各种改革成本需要财政统筹安排,如国企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都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面对财政支出压力居高不下、新增财力捉襟见肘的困难局面,各级财政部门要创新理财方式、优化支出结构,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财政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财政是政府调控的左右手。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导致财政调控“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要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厘清政府职能范围以及财政作用边界,逐步回归公共财政本质,避免大包大揽、支出责任无限扩大。要减少并逐步退出财政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干预,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和保护市场契约,充分调动市场活力。

  二是正确处理盘活存量与用好增量的关系。要用好用活有限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把存量资金与增量资金放在一块统筹考虑。一方面,要注重盘活存量,当前各级财政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不是小数目,社会舆论对此反应较为强烈。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省政府明确要求,除据实结算等项目外,今年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分别要在省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和60日内下达,连续结转2年以上的资金或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要收回预算,当年预算执行率不到85%的专项资金,下年度按比例扣减。同时要通过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等措施,避免财政支出僵化、固化、部门化,提高资金统筹使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用好增量,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增量资金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民生诉求与财力许可的关系。民生问题无小事,财政再怎么关注、再怎么支持也不为过。今年,各级各部门一般性支出一律比上年压减5%以上,腾出的资金优先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同时,改善民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注重满足当前迫切的民生需要,又统筹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支撑能力,既抓具体民生项目,又抓长效机制建设,既注重面上的民生普惠,又注重点上的精准发力,突出花钱建机制、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逐步改变民生保障标准只能上不能下、民生制度碎片化等现象,确保民生政策可落实、可持续。

  (三)财政管理面临社会广泛关注新要求,要推进依法理财,促进规范管理。财政部门作为纳税人和党委、政府的大管家,始终是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全社会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对财政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如何更好地呼应社会关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一道紧迫的课题和难题。新形势下加强财政管理,要以法治为准绳,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方向,突出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坚持依法理财。依法理财是依法行政在财政工作领域的具体落实。要切实加强法治财政建设,利用我省作为全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省级示范点的契机,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理财,完善财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坚持用法律、法规、制度引领和做好各项工作。当前,省财政正在对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清理,对没有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对现有管理办法已经过时或者到期的,要求重新修订,切实做到一项专项资金对应一项管理办法,各市县财政部门也要比照执行。

  二是推进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监督。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预算公开,主动亮账本、晒家底,增进了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理解。下一步要继续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全方位推进预算公开,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使政府预算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把财政部门的内部工作流程、决策程序、规章制度等原原本本地摆在社会公众和干部职工面前,自觉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加强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建设,既是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财政部门内部运行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防范廉政风险的客观需要。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结合各地实际,尽快研究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牢固树立内控理念,淡化权力情结,强化服务意识,单位一把手要带好头,引导干部职工全员参与,共同把这项难事做好做实。

  (四)财税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新阶段,要敢于担当,敢啃“硬骨头”。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宋代苏辙的话“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将财政及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财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已经由小步慢跑、边试边行的探索阶段,进入到全面实施、立体推进的快车道。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始逐步显现,难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

  面对繁重、艰难的财税改革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坚定改革信心。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首要的就是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要看到,不推进改革可能现在的日子也能过下去,但就会把各种隐患和矛盾潜藏、累积起来,一旦过了临界点,就会酿成大危机,付出更大的甚至是无法承受的成本。要以义无反顾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甘当开路先锋,不坐享其成,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改革政策的研究工作,把握改革方向,掌握改革主动。

  二是凝聚改革合力。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省里主要抓好顶层设计和推动实施,市县则要突出抓执行、抓落实,不能坐等观望,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地方有空间的改革事项,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形成全省齐抓共管推改革的强大合力。省里将对勇于先行先试、善于攻坚克难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不让改革者吃亏。

  三是主动配合其他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财政的有力支撑。事实也证明,不管愿不愿意,各种改革事项最终都会找上门来,这是由财政的职能决定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因此,与其事后出手、 被动付账,还不如提前介入 、主动买单,深度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体制机制的构建,促进各项改革协同推进。

  三、扎实做好2015年各项财政工作

  2015年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调整之年。做好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财税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依法理财,着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拟定2015年全省和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增幅为9%左右,地方收入增量中的税收占比要达到70%以上。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发展不足、水平不高仍然是我省最大省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功能,支持搞建设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扩大有效投资。要紧紧围绕交通、水利、“两房两棚”、“两供两治”、气化湖南、湘江治理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适当增加财政基建投资规模,突出支持实施“511”重点投资计划,保持适度的投资强度。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今年省级基建投资资金50%以上要用于省内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特别是对有稳定收益预期的项目,要通过设立投资基金、运用PPP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稳定消费增长。要从稳定收入预期、培育消费热点两个方面同时入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强化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增加收入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二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实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三是启动惠农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四是大力支持创新创业,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致富。培育消费热点,主要是支持实施新兴消费工程,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体育文化等新兴消费市场。

  推动经济转型。要进一步减税清费,落实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既要支持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要支持移动互联网、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开花结果。改进财政扶持产业、企业方式,更多通过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等市场化手段进行运作,从今年起,省级将逐年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文化产业等产业类资金运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比重。优化整合资源,大力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机制,稳步推进科技专项经费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发展园区经济,推进“135”园区建设工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完善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政策,改进招商引资,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完善财税体制机制。今年,要紧紧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快推进财税各项改革,力争预算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收入管理改革和体制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构建科学有序的收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国家税制改革部署,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启动消费税改革,组织实施煤炭资源税费改革,认真做好其他税种改革准备工作。提高收入质量,从今年起,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将设置收入增幅和收入质量改善两个预期指标,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的分配将与市县收入质量直接挂钩,增量的一部分将专项用于奖励收入质量改善的市县。开展对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的专项清理,对违法违规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坚决予以取消。

  构建完整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涉密信息清单管理制度,除清单事项外,其他所有财政安排的资金全部实行公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规范四本预算编制规程,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力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提高到15%。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试编3年滚动财政规划。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对重点支出根据需要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行规模控制,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债务规模由省政府实行余额限额管理;严格政府债务举借审批程序,严控新增债务,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坚决制止非法集资、违规担保和以BT形式举借政府性债务;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府性债务考核问责机制。加大运用PPP力度,扩大试点地区范围,加快示范项目建设,省财政在分配相关专项资金时,将对实施PPP的项目给予奖补,保持PPP项目合理盈利空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重要产业投资。

  构建权责对等的省以下财政体制机制。理顺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先在环保、交通、水利事务等领域探索建立支出责任清单,再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完善配套政策,今后,除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及跨区域、跨流域、外部性强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省与市县共同负担外,其他事项原则上不再要求市县进行配套,省级出台相关政策形成的市县财力缺口,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来调节,省财政将相关增支政策作为测算市县收支缺口的因素。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因素分配办法,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转移支付的总体增幅,明显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等特殊地区的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省级专项整合到100项以内,专项设置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市县也要比照建立有进有退的专项管理办法。加强县乡财政管理,积极宣传落实《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对市县财政工作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还需要强调的是,从今年起,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得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得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确需出台减收增支政策的,也应当尽量从第二年起执行,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

  构建运行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加快推进《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修订立法,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同步监督机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和监督成果运用长效机制,改进省对下财政监督体制,实行分区域监管。前移财政投资评审关口,建立健全评审限时办结制,提高评审效率。加快政府采购转型,既重程序,更重结果,严格执行“先预算,后采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着重抓好试点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指导性目录,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比例今年要达到公共服务项目资金的30%左右,有条件的部门和地区可进一步提高比例。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国库现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科学制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标准,不断充实民生保障内容,逐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牢牢托住社会政策底线。

  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支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探索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以及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继续推进实施两个“百千万”工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健全农村金融基层服务体系。启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投入、有效使用、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支持农林生态保护,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建制镇示范、乡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试点;完善并乡(镇)合村财政奖补政策,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增加扶贫投入,建立综合扶贫框架,找准“靶心”,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善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提标政策,推进“全面改薄”规划实施,支持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完善高校投入机制,试编高校债务预算,加强高校生均拨款和高教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突出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加快对接市场。

  落实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财税政策,支持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适时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调整工作,改革养老保险基金征管机制,加强制度精算平衡设计,增强基金支撑能力。研究制定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通过基金运作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把关爱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支持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支持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提升医疗卫生软硬件水平。研究制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血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投入力度,研究建立监管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繁荣文体事业。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启动省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户户通以及农民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文艺精品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四)以强化内控为抓手,切实规范财政管理。要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通过内部运行流程优化和再造,切实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构建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体系。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法律风险、政策制定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公共关系风险、机关运转风险、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岗位利益冲突风险等八大类专项风险管理办法,以及内部控制操作规程。要搭建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框架,建立内控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要担任内控委主任,监督、人事、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合作,承担起具体执行职责,确保内控工作组织化、日常化。

  抓住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关键岗位应建立AB角以及定期轮换,确保岗位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预防岗位风险。二是要加强授权控制。明确授权主体、范围与权限,规范授权程序和监督程序,科学分配权力,并适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三是要将内控制度嵌入业务流程。对财政业务运行流程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和优化,实现指标流、资金流、业务流的流程统一,形成顺向相互支撑、有效制衡,逆向真实反馈、有效监督的完整体系。

  夯实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工作。做好基础工作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动数据大集中平台建设,推行收缴电子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加强行业监管。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大平台,最大限度减少财政业务和内部控制人为操纵因素。

  (五)以队伍建设为支撑,全面提高财政工作水平。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当前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更需要建立一支德才兼备、能打硬仗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切实加强学习培训。要加强财政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要紧紧围绕新《预算法》以及财税体制改革,开展大规模、深层次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和载体,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养成学习自觉,多思考多钻研多实践,缺什么学什么,干一行懂一行,努力把自己负责的工作事项学精学透,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引向深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止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认真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落实整改承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财政文化建设,积极弘扬“真情、真干、真诚、真实”的“四真”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讲服务、讲效率、讲执行力,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开展,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放松。党中央将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严格落实党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检机构“监督责任”,加强反腐败源头治本工作,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住廉政风险关键节点,把财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政治生命“两个安全”。

   同志们,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开创新常态下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