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幸福新湖南 民生有质感 —— 财政“账单”的民生温度

日博365备用网址器网站 时间:2018年02月06日 【字体:

  柳德新  刘良武  刘泆巧  童 波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在经济社会中的份量有多重,民心凝聚起的力量就有多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愿景,并给出了“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让全省人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称心,办事更顺心,全社会更有爱心。

  省委、省政府处处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幸福新湖南”的根基不断夯实,老百姓有了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幸福新湖南,民生有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财政坚持把民生作为优先支出方向,用公共财政的钱办老百姓的事,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左右。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57.7亿元,增长8.2%,主要投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农林水、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

  一笔笔财政支出,回应着民生关切——

  标注民生刻度

  民生之大,在国在邦;民生之微,衣食住行。

  2017年10月,会同县沙溪乡木寨村7组的110多名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喝水难、用水难。会同县财政提供价值5万元的材料,水利部门帮助勘探水源、提供设计建议,村民们踊跃投劳200多个工日,一个建在山麓较高处的集中供水工程很快就投入使用。难掩喜悦之情,村民们特意买了一面鲜红的国旗,插在集中储水的罐体旁。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在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不愁吃”首先要保障饮水安全。2017年,省财政安排9.99亿元资金,超过12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告别了饮水不安全问题。

  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笔笔财政支出,回应着民生关切。

  道县绍基学校教师唐小妹动情地说,2012年之前,她所在的学校办学条件艰苦,没有食堂,全校师生1000多人挤在一个铁皮搭成的大棚子里用餐。

  “早上用手端着碗吃粉太烫,学生们就把碗放在台阶上,趴在地上吃,家长看到了十分揪心。”唐小妹说,近几年来,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学校不仅新建了三层楼高的食堂,还修建了教师公寓、学生宿舍楼,铺上了沥青路,完善了绿化,装上了路灯,3栋综合楼也正在建设中。

  “在宽敞明亮的餐厅里,看着孩子们一边吃饭一边有说有笑,我感觉太幸福了。”她感慨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一组省财政支出数据,折射了民生的刻度——

  教育方面,累计投入4757亿元,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水平;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贫困县全覆盖。

  社保和就业方面,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三连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元;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首批开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建立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累计安排就业资金232.1亿元。

  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1390.6亿元,推动基本医保制度全覆盖,建立城乡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和消除血吸虫病行动计划。

  文体事业方面,累计投入479亿元,支持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和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农村广播“村村响”;保障全省公共文化和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兜住底”“补短板”“强弱项”,解决最基本、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提升民生温度

  “社会政策要托底”;“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这一民生指向,省财政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问题入手,解决最基本、最迫切的民生问题,织牢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兜住底线、补齐短板、增强弱项,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再提高标准,这也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湘智说。

  花垣县长乐乡卧岔那村60多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梁拔花,因慢性支气管炎,2017年7月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5天。出院时,收费员告诉她:医疗费用共1456.47元,她本人只需出100元,其余部分全部由医保报销。

  并非医院如此慷慨,而是有人负重前行。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湖南保监局和省扶贫办2017年7月联合出台的《湖南省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决定,2017年至2020年,对核实核准的患有大病、重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实施“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综合保障,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其中,对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费用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且大病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赔付等综合补偿及定点医院减免后,剩余合规自付医药费个人支付仍有困难的,实行政府兜底保障,减轻或免除个人负担。贫困人口就此实现了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病根”将不再成为“穷根”。

  解广大群众燃眉之急,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财政支出提升民生温度。

  “没想到还没入校,学校就送来了新生特殊困难补助,真是让人感动!”2017年8月10日,家住桃源县漆河镇涌泉村的储同学心情非常激动。当天,中南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张江华来到她家,向她宣讲国家和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并送来了2000元新生特殊困难财政补助。省财政持续加大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和覆盖面,构建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力争不让一个孩子因贫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彰显民生特色的政策措施,犹如冬日阳光,温暖着百姓生活。

  1月29日,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塘头坪村幸福院,11位五保老人正在吃晚饭,桌上6大盆菜。“吃得好,住得好!”72岁的五保老人曾纪友连连点赞。2017年下半年建成的塘头坪村幸福院,共有两层楼,20多个房间。每位五保老人都有一个单间,床铺、被褥、卫生间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厨师、服务员为五保老人服务。

  2017年,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农村低保提标方案,省级农村低保指导标准由2016年的2640元/年提高到3026元/年,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各级财政部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进资金统筹使用,确保了兜底保障资金需求和及时足额拨付。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26万人(其中兜底保障对象24.7万人)直接受益。

  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更加积极就业创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支持家庭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出台省级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10强40佳”家庭服务业企业评选办法。

  这一组财政数据,体现了民生温度:2017年,省财政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2.7亿元,增幅高达17.9%;教育支出1110.3亿元,增长7.6%;科学技术支出90.2亿元,增长26.3%;农林水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城乡社区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分别达774.1亿元、581.9亿元、733.7亿元、148.8亿元。

  用改革办法破解民生难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凸显公共财政本质

  “不愁吃、不愁穿”之后对“身体好、生活好”的期许,在“有学上”之后对“上好学”的盼望,在城乡统筹发展之际对机会公平的期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大,民生保障的标准越来越高,老百姓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

  民生福祉的新需求是一面镜子,“照”出公共服务供给侧的短板和弱项。与此同时,我省财政收入连年稳定增长,但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大增,而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支出刚性增长,“钱不够花”是无法回避的矛盾。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也在同步升级。特别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民生难题,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精打细算,保障民生支出。2017年,我省进一步压减“三公”经费,省级“三公”经费全年执行数为4.04亿元,比年初预算减少0.43亿元,结余资金收回预算,统筹用于民生。与2012年的8.8亿元省级“三公”经费相比,2017年省级“三公”经费预算减少了一半。

  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公平。2017年1月1日起,省财政筹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34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64.7亿元,全省统一执行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城乡居民享受一样的参保缴费和费用报销待遇。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5883.71万人,参保率达98.28%,基本实现了对全省城乡人口的全覆盖。2017年,我省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参保补助水平达到450元;城镇职工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80%左右;城乡居民报销比例达到7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更早之前的2014年起,我省在构建“一个都不能少”的社保安全网方面频频发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正式并轨,养老保险缴费及养老待遇不再分城里人、农村人。

  2017年,省财政共计安排中央及省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资金373.2亿元。持续提高基本养老金待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养老金调增136元,同比增长6.3%,达到227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到85元,比国家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高出15元。

  打破城乡壁垒,城乡统筹在更高层次推进。省政府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按照发展导向、创新思维、激励约束和精准施策四条原则,形成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省财政设立省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主要根据各市县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人数、财政困难程度,综合考虑各地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工作绩效进行资金分配,并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2016年、2017年,省财政分别下达市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6.16亿元,11.9亿元。

  “说起获得感,真是大满贯!”长沙市民李小民说。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长城信息公司及周边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土砖危房和老旧筒子楼“倒地”后,换来社区公园、幼儿园、宽敞新路,以及李小民在内的200余户蜗居危房的居民搬新家。2017年,我省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共计207.47亿元,下达市州棚户区改造计划任务数为41.19万套。

  这是一份厚重的民生清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92.5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21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97万户;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响”和“户户通”,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1456所、合格学校7262所;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解决236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3.86%,51个贫困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7%,2个贫困县已按计划脱贫“摘帽”,12个贫困县正在接受脱贫“摘帽”考核验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9.4%,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财政“账单”的民生温度,映照在老百姓的笑脸上,温暖在老百姓的心底里,凸显着公共财政的本质。从身边一条条畅通的道路、一处处由棚户区改造而来的居民新区、一张张幸福绽放的笑脸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财政投入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随着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的一步步推进,民生问题将在更高层次上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群众将能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原文链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8-01/31/content_128529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