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博365备用网址器网站
时间:2005年02月10日
【字体: 大 中 小】
——在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李友志
一、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为783.55亿元,比上年增加126.13亿元,增长20.6%,完成汇总预算的110.17%,剔除农业税全免和出口退税改革因素,同口径增长21.65%(下同)。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6.52亿元,增长20.55%,同口径增长22.59%;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294.82%亿元,增长20.21%;上划中央所得税57.21%亿元,增长22.95%。全省财政总支出为865.65亿元,比上年增加146.11亿元,增长20.31%。
省级财政总收入为261.25亿元,比上年增加52.09亿元,增长24.9%,同口径增长21.89%,完成预算的114.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4亿元,增长30.01%,同口径增长19.96%;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168.78亿元,增长20.2%;上划中央所得税12.07亿元,增长74.93%。省级财政总支出为231亿元,比上年增加28.09亿元,增长13.84%。
初步预计,2005年省级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市州总体上可实现收支平衡。
2005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工作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省财政收入在2004年突破600亿元的基础上,再上700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收126.13亿元,比预算超收68.19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一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逐步增强;二是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广大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得益于财税等部门积极改善征管手段,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了应收尽收。
(二)支持经济发展形成新思路。2005年,省财政安排“十大标志性工程”和重点优势企业技改贴息资金2.97亿元,拉动了工业技改投资的快速增长。争取中央支持19.6亿元,省财政安排3.22亿元,推进了国企改组改造和社会职能分离工作。从2005年起,省财政新增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专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出口退税分担比例由中央和地方75∶25调整为中央、省、市县分别负担92.5∶2.5∶5,市县负担大大减轻,有效促进了出口增长。
(三)落实“三农”政策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省完成支农支出6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7%。一是提前全免农业税,积极落实补贴政策,全省农民因此减负增收25.31亿元。全年拨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共计11.71亿元,全部通过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络,以银行存折方式直接发放到了农民手中,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拥护与赞扬。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积极调节农资供应价格,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生物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启动了新一轮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人员分流。基层同志反映,2005年是全省各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四)促进社会发展获得新进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努力促进8件实事的落实,财政支出着力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基层倾斜,有效加强了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一是省财政新增支出1.73亿元,大力支持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公共卫生、动物防疫等“五大安全体系”建设。二是大力支持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全省教育支出12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1%,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危房改造等工程,共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268万平方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省175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省财政安排1.47亿元,将免杂费范围从中央要求的20个国扶县扩大到18个省扶县,并将城市低保户子女也纳入了免杂费范畴,另外74个县市也启动了免杂费工作;83个县市对23万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加大科学投入力度,全年支出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7%。初步构建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了637所乡镇卫生院。三是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各级财政落实资金3677万元,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安排再就业资金9.41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1.31亿元;落实城市“低保”资金11.5亿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集中支持扩、改建了300所乡镇敬老院、13.28万口沼气池,为12.11万农民解决了“饮水难”,为1500多个乡镇解决了“出行难”。
(五)缓解县乡困难创立新机制。一是大幅度加对财政困难县市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2005年省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加25.3亿元,增长76.5%。二是积极落实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共拨付资金7.9亿元,对63个产粮大县、78个增加税收入的财政困难县市给予奖励,对精简机构和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县市给予补助。三是积极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对乡镇财政实行“统一核算、统设帐户、统发工资、统办采购、统管票据”,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收支,促进乡镇精兵简政。
(六)财政改革和管理迈出新步伐。一是省直部门预算改革开始试行“零基预算”,在严格预算约束、规范收支行为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部分单位经费支出水平偏低的问题;向省人大报送2006年部门预算的单位扩大到了所有一级预算单位。二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积累了成功经验。三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到114家省直部门及其351个二级预算单位。四是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平均节支率12%。五是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督力度,继续实施财政收入“打假工程”,通过“挤水分”、全面普查税源,进一步提高了收入质量,整肃了财经秩序。
二、2006年预算草案
根据省委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培植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体制机制,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全面提升依法理财能力,为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按照上述要求,2006年预算安排如下:
全省财政总收入安排812.39亿元,比上年增加73.84亿元,考虑政策性调整因素,因口径增长12%(下同)。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1.48亿元,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390.91亿元。用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729.96亿元,比上年增加43.67亿元,增长6.36%,当年收支平衡。
省级财政总收入安排287.89亿元,比上年增加26.64亿元,同口径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7.45亿元,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200.44亿元。用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157.47亿元,比上年增加8.17亿元,增长5.47%,当年收支平衡。
2006年各级财政将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多予放活,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2006年省财政安排支农支出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一是继续落实“三项补贴”政策,增加粮食直补资金规模,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突出补贴重点。二是重点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基层水管单位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研究建立财政支持改革的整体方案和投入机制,确保乡村区划调整、乡镇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等配套改革顺利推进。
(二)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一是稳步加大教科文投入。2006年省财政安排教育、科技、文体广播支出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善“两免一补”政策,启动湘西自治州和部分试点县市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切实支持解决农村“上学难”的问题;提高高校经费补助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优秀实用人才,推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计划,保护知识产权。继续支持基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领域基础设施改造,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调整和规范收入分配机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7月1日起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城市低保户、农村贫困人口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大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投入,加大对城乡特困户的扶助力度,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三是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增加再就业资金,积极支持下岗失业工人再就业;争取在全国率先试点,逐步做实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着力解决“就业难、养老难”的问题。今年,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将从14个扩大到43个,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切实支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积极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林区(国有林场)、库区、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支持解决这些地区“增收难、致富难”的突出问题。五是抓好重点区域环境和生态保护,尽快解决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加大行政政法投入,重点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行,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基层政法单位办公、办案条件,支持监狱布局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注重激励约束,大力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综合运用税费优惠、信用担保、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项目的研发,促进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植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济效益好、财政收入贡献率高的技术创新型核心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制订并完善有利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以降能节耗为目标的工业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加快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工作,促进国有资源、资本和资产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中;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发展经济、增加税收有突出贡献的市县政府和企业领导人,给予适当奖励,充分调动全省上下“发展经济、壮大财政”的积极性。
三、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努力完成2006年预算
(一)依法组织收入,做大做实财政“蛋糕”。积极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加强出口退税管理,严厉打击偷税、逃税、骗税等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整顿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实现税收和非税收入的统管统筹,提高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推动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支出管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将牢记“两个务必”,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等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建设。通过盘活存量、调整增量,集中资金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加大对农科教、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的投入力度,着力引导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着重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协调、共同进步。
(三)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一是大力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扩大“乡财县管乡用”试点范围,研究制订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有效机制,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二是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依法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三是总结推广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直接计算分配到县市、支农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户的经验,创新财政管理方式,确保政策执行公开、公平、公正。四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规范财政行政许可行为,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切实提高各级财政部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