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博365备用网址器网站 时间:2008年10月10日 【字体:
 ——2005年1月27日在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李友志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去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经济社会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0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608.02亿元,为汇总预算的114.73%,比上年增加118.27亿元,增长24.15%,考虑农业税税率降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出口退税改革因素,同口径增长28.93%(下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6.52亿元,比上年增加47.87亿元,增长17.82%,同口径增长26.40%;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245.23亿元,比上年增加61.54亿元,增长33.50%;上划中央所得税46.27亿元,比上年增加8.86亿元,增长23.68%。全省财政总支出712.02亿元(含中央补助和上年结余安排的支出),比上年增加138.27亿元,增长24.10%。
    2004年省级财政总收入208.64亿元,为预算的123.46%,比上年增加51.83亿元,增长33.05%,同口径增长36.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01亿元,比上年增加11.95亿元,增长24.36%,同口径增长34.92%;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140.52亿元,比上年增加39.22亿元,增长38.72%。上划中央所得税7.11亿元,比上年增加0.66亿元,增长10.23%。省级财政总支出197.75亿元,比上年增加50亿元,增长33.84%。
    初步预计,2004年省级可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市州也可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是快报数,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一些小的变化,届时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2004年全省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4年全省财政收入跨过500亿,突破了600亿大关,是近10年来增幅最大、增量最多的一年。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一是主体税源贡献突出,卷烟、电力、钢铁、机械设备等行业增值税、消费税完成1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39.43%,占收入增量的45.34%;二是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长30.16%;三是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10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8%;四是财税部门依法治税,公民纳税意识增强,确保了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特别是加大欠税清缴力度,全省共清缴欠税33.67亿元。此外,钢铁、原油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也是财政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省级超收收入除按规定上划中央、列收列支和专款专用外,主要用于增加农科教和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国企改革、湘西地区开发等方面。
        (二)财源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扶持重点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技改投入,促进了重点税源的稳定增长。支持国企改革,省财政争取中央支持和自筹资金34.7亿元,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社会职能分离工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省财政安排0.7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做到了“还清老账,不欠新账”,全年共完成出口退税21.74亿元;增加招商引资专项资金,扩大利用国外贷款规模,全年新增国外贷款5.56亿美元,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扶持“三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严格执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0.6个点,长沙市所辖五区及长沙县还实行了农业税全免。全省共减少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17.74亿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4亿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5.98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910万元,全省农民减负增收28.21亿元。二是农业投入大幅增长。全省支农支出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同口径增长28.17%。主要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农民就业培训和农业产业化。三是启动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长沙县开展乡镇机构(含合村并组)、乡镇消赤减债、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政法机关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好保障。省财政安排0.5亿元,争取中央补助0.8亿元,支持监狱体制改革;新增1亿多元,帮助财政困难县市建立健全公安经费保障机制,并有效改善了全省政法机关办公、办案条件。全省教育支出10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5%,加大了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进“一费制”,并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使近80万贫困学生直接受益。加大了对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及科学普及的支持,全省科技支出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1%。积极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
    (五)全力支持落实八件实事。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积极筹措资金,严格资金管理,有力地促进了8件实事的全面落实。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8.95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0.8亿元,扩大了就业和再就业;落实低保资金10.27亿元,超额完成了20%的增长目标;集中资金5.45亿元,支持建设了11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2个传染病医疗区、14个紧急救援中心和200个乡镇卫生院;投入资金5.28亿元,建起了300所乡镇敬老院、1.2万栋扶贫房、30万口沼气池,为22万农民解决了饮水困难;筹措资金15.26亿元,改造通乡公路3102公里,为近千个乡村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
    (六)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省财政修订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由原来省分配到市州改为省直接计算分配到县市;增加了对财政困难县市和少数民族县市的转移支付,到市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达到23.5亿元,比上年增加9.04亿元,增长62.53%,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七)财政管理不断规范。一是贯彻实施《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完善了相关制度办法,在12个省直单位开展非税收入管理试点。二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省级向省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单位增加到42个;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到48家省直部门及其173个二级预算单位;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64亿元,比上年增长53.11%,节支率达12%。三是深入开展财政收入“打假工程”,突出对重点支出的监督检查,提高了收入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组织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开展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诚信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财会基础管理。
    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财政工作有了新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上划中央收入占增量的60%,非税收入比重高,可用财力只增长13.96%;财政保障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依然困难,消赤减债的任务非常艰巨;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对此,我们将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预算草案
    2005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落实“五个统筹”;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地贯彻宏观调控措施;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税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更好地推进依法理财,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影响财政收支的主要因素,2005年预算作如下安排:
    全省财政总收入安排670亿元,比上年增加61.98亿元,考虑农业税全免等因素,同口径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6.43亿元,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323.57亿元。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46.43亿元,加上预计中央增值税、消费税返还98.47亿元、所得税基数返还16.72亿元,以及其他各项补助收入161.43亿元,扣除上解中央支出等15.08亿元,当年可用财力为607.97亿元。用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607.97亿元,比上年增长7.75%,当年收支平衡。
    2005年省级财政总收入安排228.24亿元,比上年增加19.6亿元,同口径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99亿元,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163.25亿元。
    省级地方财政收入64.99亿元,加上预计中央增值税、消费税返还98.47亿元、所得税基数返还16.72亿元、其他各项补助收入161.43亿元、市州上解收入25.26亿元,扣除上解中央支出14.78亿元、补助市州支出215.01亿元,当年可用财力为137.08亿元。用当年可用财力安排的支出137.08亿元,比上年增加5.26亿元,增长3.99%,当年收支平衡。
    2005年收入预算安排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我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加速推进“三化”进程等重要战略实施,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收入征管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总体上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农业税全免等政策性减收因素,以及煤电油运紧张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较大的压力。同时,财政收入在去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收入增加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因此,2005年财政收入安排略高于预期经济增长水平是积极稳妥的。
    2005年支出预算安排,将继续坚持“四个支持”和“四个不支持”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即:向事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三农”倾斜,向事关社会公平和谐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倾斜,向事关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贫困地区倾斜,向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源建设倾斜。
    (一)更加注重农民减负增收,大力支持“三农”。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温暖农民。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全省免征农业税,由此形成的县乡财力缺口,全部由省财政解决。二是继续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简化操作程序,推行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确保各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户。三是继续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投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2005年省财政安排支农支出8.3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并在14个市州抓好改革试点工作。
    (二)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大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一是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支持构建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五大“安全体系”。支持生产安全体系建设。增加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督促企业建立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建好“三类”地区(艾滋病防治示范县、血吸虫病区县、合作医疗试点县)和湘西地区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支持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餐”,用上“放心药”。支持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装备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改善监管条件,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支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增加人员经费、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和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建成队伍稳定、条件完备、保障有力的省、市、县三级动物防疫体系。二是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完善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三是稳步加大教科文投入力度。2005年省财政安排教育、科技、文体广播支出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7.28%。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布局调整,完善“两免一补”办法,帮助困难学生就学。加大对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四是继续加大环保投入,支持退耕还林,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建设。
    (三)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支持产业发展。一是筹措国企改革资金,加快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工作,促进国有资源、资本和资产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中。二是着力扶持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优势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增加产业发展资金,采取信用担保、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园区的扶持力度,培植和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财政收入贡献率高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核心企业和产业集群。三是扩大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资金规模,加大对应用性研发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四是足额安排出口退税预算,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机制,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五是筹措并有效整合财源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湘西地区开发等各类专项资金,通过“奖补”结合,对各地效益好、带动作用强、有比较优势的财源建设项目给予扶助,促进县域经济和湘西地区加快发展。
    三、真抓实干,努力完成2005年预算
    今年是全面落实“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突出提升理财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提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做大收入“蛋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切实履行好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改进扶持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控制税费减免,整顿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禁止收过头税和“空转”,杜绝乱收费,使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效充分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为民理财,牢记“两个务必”,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引导社会资源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今后,对擅自超规模、超标准新建、扩建行政办公大楼,省财政一律不给补助,并加大对此的督查力度;对名目繁多、实际意义不大的办节、庆典和论坛等活动,各级财政一律不得安排资金。
    (三)提升财政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落实中央财政“三奖一补”政策,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努力消赤减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县乡债务明显减少,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四)提升财政依法科学理财能力,强化监督管理。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规范定员定额核定办法,完善项目支出管理方法和手段,扩大向省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报送单位由42个增加到60个;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并进一步简化流程、改善服务;大力推进财政法制建设,完善财政监督机制,规范财政秩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